榜单三连增 高校聚焦需求做科研-新华网
新华网 > 安徽 > 正文
2023 11/03 11:12:46
来源:安徽日报

榜单三连增 高校聚焦需求做科研

字体:

 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项目评审结果。我省高校立项1306项,连续三年以10%左右的速度增长——

  榜单三连增 高校聚焦需求做科研

  今年下半年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3年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,我省高校立项1306项,再创历史新高。

 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,它为科学家提供了稳定的科研资金支持,帮助他们开展高水平的项目研究,不仅推动学科的发展,也促进技术和学术的进步。

  作为科研主阵地的高校,每年都是角逐重要看点。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及金额的多少,几乎成为高校及所在地区自然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风向标。获批项目数近三年连续以10%左右的速度增长,显示我省高校聚焦国家及全省发展战略需求,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、培养人才第一资源、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,这支科技创新生力军战斗力越来越强。

  省属高校发力,纵比持续提升,横比分量更重

  公布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2年,我省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分别为929项、969项、1125项、1246项,分别占全省立项总数的89.7%、91.8%、91.2%、92.4%,呈逐年上升趋势。高校在安徽科技创新中担当C位,并且角色越来越重要。

  今年集中接收期内在皖高校的立项总数为1306项。其中,省属高校669项,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项470项,教育部直属的合肥工业大学167项。省属高校立项总数也是首次超过部属院校。

  安徽高校的发力不仅体现在“和自己往年相比”持续递增,横比全国,所占分量也是越来越重。数据显示,在全国总支持项目数与2022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,安徽全省高校仅集中接收期内立项总数就比去年全年总数增长了60项。其中,省属高校增长100项,增幅相当可观,达17.57%。

  省教育厅科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,随着非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进度的推进,今年全省高校的总立项数还将持续增加。

  重点项目突破,提升“承重”能力,筑牢科研根基

  据统计,本年度全省高校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,重点项目为23项,较之去年,增幅为15%。其中,安徽医科大学有2项,安徽大学有1项,省属高校增幅达200%。

  近两年,在迅速增长的项目数量中,我省高校还不断实现单项上的新突破。其中,2022年安徽建筑大学蔡国军教授、安徽医科大学王华教授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,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自主培养国家杰青零的突破。

 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,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定位最高、资助经费最大的基金项目之一,主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中的基础学科问题开展。2021年,合肥工业大学梁樑教授牵头主持的“智能互联系统的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”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获批,直接经费为5000万元,成为我省首个获批主持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。

  紧接着的2022年,安徽理工大学袁亮院士主持申报的“深地工程多场耦合动力灾变试验仪”项目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,直接经费8523万元;安徽医科大学余永强教授获批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项目,获批经费4500万元。这些强大的经费支撑,不仅为科研上提供了强劲动力,更体现出所在高校的科研实力、学科专业影响力,以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成效。

  今年,我省重点高校建设成效尤为明显:安徽大学立项135项,连续三年超百项,较2017年第一轮“双一流”建设之前的59项,增幅近130%;安徽医科大学立项161项,已经连续四年超百项,直追合肥工业大学的167项;安徽农业大学立项96项,较去年增幅28%,在全国农林类大学中已经攀升到第6位。

  真金白银投入,扶植高峰学科,科研“强筋健骨”

  安徽高校连续三年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立项上实现突破,和近年来我省密集出台支持高校学科建设、专业体系改革、振兴高等教育、加大生均经费等一系列政策密不可分。高投入支持起了高校的内涵式建设。

  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,近年来,我省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从每年5亿元提高到每年16亿元,其中“双一流”建设经费从每年4.5亿元提高到不低于6亿元,省里给予的财政支持力度前所未有;与中国科学院、教育部重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,与教育部重点共建的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,这三所高校年度支持经费分别提升到3亿元、1亿元、2亿元。

  我省持续以高峰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,实施高峰学科建设5年规划,计划2020~2024年总投入30亿元支持省属高校50个学科建设。

  为了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建设,完善优势学科梯队,培植新学科增长点,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,去年11月,我省启动高峰培育学科建设,涉及到29所高校的76个学科,相应经费支持总额达到38亿元,其中,来自各地市(县)政府财政资金直接支持经费23.5亿元。全省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形成。

  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和实施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,近两年筹集12.1亿元财政经费用于开展有计划、有组织科研项目攻关,七成以上用于资助35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自主科研。

 平台能级提升,站上“国字号”,看向更远处

  目前,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外,安徽理工大学也作为省属高校中首家,成功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。截至目前,由安徽高校牵头的国家级平台31个,教育部科研平台49个;全省约50%的国家级科研平台、60%的安徽省实验室、30%的新型研发机构等高水平平台依托高校建设。

  在高平台上,安徽高校贡献出更多科研成果,仅2022年全省高校科技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就达到了637件,全国排名第10位,转让及许可合同金额2.3亿元,全国排名第12位。

  我省的人才强省战略,也为省属高校的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搭建起优势平台。据悉,近5年,我省在高教领域累计拨付人才专项资金11.7亿元,激励高校加大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力度。近三年,全省高校引进青年博士超4000人。安徽大学抓住机遇,2020年以来引进海内外名校博士人才近800人,成为安徽大学这两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幅增加的关键因素,夯实了安徽大学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学科发展基础。

  基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和创新的学科交叉领域,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在皖高校当之无愧成为我省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。

  从科学岛上“人造小太阳”EAST先后实现了“1.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1秒”“近7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”创造世界纪录的重大突破,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或参与的探月探火、量子信息等重大创新成果获党的二十大报告“点赞”,再到安徽大学朱满洲教授团队研究出新型光波导材料,取得材料科学国际前沿重要研究成果……仅去年以来,安徽高校在能源、量子科学、材料科学等关键领域相继结下硕果。

  高平台上的安徽高校,也把科研方向和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起来,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,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“卡脖子”局面。

  安徽大学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,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关键核心技术;安徽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“核磁兼容型脑PET”及“新一代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”,打破了国外在大型脑部影像相关成像技术的垄断;安徽医科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与德铭电子联合攻关,突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,研制出首台套医疗级无线智能超高清腔镜系统,系列产品已出口到75个国家和地区。

  安徽高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的持续攀升,正为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打造出源源不断,可以产出基础性、原创性成果金蛋的“科技母机”。(记者 陈婉婉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周雨濛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