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海浪在合作社蘿卜田里勞動。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/攝
從開會時插不上話到成立合作社帶領鄉親們致富、贏得村民信任,1996年出生的劉海浪在家鄉完成了人生蛻變。
退伍回村4年多來,這個看上去內向、瘦弱的小伙子改變家鄉傳統農業模式,帶鄉親們種植的胡蘿卜畝產最高達到6000公斤,他也在青春中打上“橙色”烙印。
劉海浪的家鄉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丁里鎮河頭村,該村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,土質以砂質壤土和兩合土為主,土質與氣候條件適宜胡蘿卜生長,有30多年的胡蘿卜種植歷史。近年來,該村胡蘿卜畝均產量四五千公斤。
2019年劉海浪退伍返鄉后,發現村內種植模式過于傳統,種子質量和銷路時好時壞,他曾看到一整車一整車的胡蘿卜滯銷,最終腐爛。此后,他開始從網絡上查找高科技種植模式,農業自動化模式吸引了他的注意——一臺電腦、一套機械就能完成播種、除草、施肥、澆灌、采摘等操作,省時、省力、省人。
劉海浪想改變家鄉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的狀況,于2019年9月牽頭成立了蕭縣河頭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。成立后的第一個難題是和農民搞好關系,要想將土地從農民手中流轉過來,必然要挨家挨戶打交道、做工作,這對性格內向的劉海浪來說是個挑戰。
一個小年輕要承包鄉親們的土地,大家都抱有觀望和不信任的態度。劉海浪先前往一位劉姓村民家走訪勸說。這家人在村中頗有威望,種地本領嫻熟,12畝地的土豆、玉米和胡蘿卜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。一開始,對方堅決反對,劉海浪前后去了5趟,給老人算了明明白白的經濟賬,最終,對方同意土地入股合作社。
村里大戶劉亞軍有260畝地,劉海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,拋出合作橄欖枝:希望對方通過技術和機械入股合作社,年底享受分紅。
“明明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,卻不去城里干體面工作,非要來指導大家種地,能干出什么名堂?再說,你知道怎么播種、怎么種地嗎?”劉亞軍一直猶豫。
劉海浪搬來“救兵”——請家里親戚和村中老人去幫著勸說,讓劉亞軍同意合作。
到了2020年,劉海浪逐步流轉土地300余畝,請農戶種植、拔草。剛開始,他就發現了問題——人工種植的效率低,特別是播種時容易導致苗株分布不均勻。他想到了機械化播種,便從山東壽光引進種子編織機,將種子自動、均勻地編織在可降解的編織繩上,機器從地里經過,種子就能直接埋進土里,不用考慮播種的間距。他還用機械實現精準滴灌。
“用好那些看似簡單的農業機器,其實需要大量技術研究,也需要試錯和克服失敗。經過試驗種植,我們減少了種子使用量,壓低了成本?!眲⒑@苏f。
2021年10月,河頭村兩委換屆,劉海浪當選村黨總支書記,決心展開手腳大干一番。
但在別人眼里,他的“分量很輕”,開會時,總是搶不到說話的機會,布置工作也沒人信服。
怎么辦呢?村民、村干部都成了他的老師,一家家入戶走訪。他也真心真意對待村民,曾頂著瓢潑大雨前往獨居老人家中檢查、照顧。
同時,他帶著村干部去山東、福建、內蒙古考察胡蘿卜品種,學習種植經驗。他的想法很簡單——集約土地,實現規?;N植,再把銷路打通,讓老百姓敢種、愿意種,來年都能有個好收成。
在他的提議下,村委會開發設置公益崗位,吸引96位村民定期前往合作社從事除草、打藥、雜活、收獲、包裝、分揀、清洗等工作。這一舉措受到老百姓歡迎,年紀稍大的農民、家庭困難戶和不方便外出務工的農民都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。據介紹,每人做工一天能獲得70元基本工資,村里還提供后勤物資保障。
河頭村村民朱孝俠,丈夫于2016年因突發性腦梗導致偏癱,她只能在家照顧丈夫,劉海浪吸納她來到合作社干雜活,跟著有經驗的村民學種植,一年能增收1萬余元。村民劉湘廷在合作社幫忙除草,一年增收1萬元左右。
漸漸地,村里老百姓看到了希望,決定跟著劉海浪一起干。目前,合作社共流轉865畝土地,種植胡蘿卜、土豆、水果蘿卜、黏玉米、西瓜等作物,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復種指數。胡蘿卜更是出口到越南、日本和韓國等國家。
劉海浪介紹,村里自建了兩座冷庫,方便產品儲存?!笆袌鲂星楹玫臅r候,我們胡蘿卜出貨時賣到每斤1.5元,以往,農民自己散賣,最多只能賣6毛錢?!?/p>
在基層工作,劉海浪也曾感到壓力和乏味,也不斷試著找到在農村工作的樂趣?!爱斪约旱呐Φ玫嚼习傩照J可的時候,會覺得特別有獲得感”。
劉海浪至今記得,2022年12月底,村里首次舉行村集體經濟分紅儀式,村里1386戶5385名鄉親全部參與分紅。當天上午,老百姓們圍成一圈,每人拿到一袋40斤的水果蘿卜、若干袋洗衣粉和澡堂票。此外,入股合作社的老百姓還能獲得租金和相應現金分紅。
有村民評價:“(劉海浪)這小孩這么年輕就當書記,還真辦了幾件實事!”
中青報·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